新农村新时代的新风尚:朝阳社区的10年大变样

2018-03-14 13:58:19  

3月5日,值此举国上下瞩目全国两会之时,也是各行各业元宵佳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。在新乡县翟坡镇人民政府大院内,锣鼓喧天,人声鼎沸,热闹

该村有一个200多亩地的砖瓦窑场,多年来被低价出租,陈来胜顶住压力收归集体,按照程序重新挂牌招标出租,每年为集体新增20多万元的收入;东大阳有5家倒闭的小企业,厂房多年闲置,陈来胜和村委会主任分头带队招商,这些入驻企业每年可为集体增加20多万元的收入;新建3个占地15亩的花卉日光温棚,聘请农业专家来村指导培训,推广花卉种植技术,这一项每年还可为村里增加20多万元收入……

村集体有了实力,让群众得到了一系列实惠:斥资80多万元,为群众兴建了1700个现代化智能车棚,满足了村民停放电动自行车和充电的需求;修建了红白理事大厅,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移风易俗,让办红白事的群众每次节省至少2万元;在广场竖起大屏幕,经常播放新闻、娱乐节目,还建起了廉政长廊、和谐亭、诚信山、厚德室,给村民们提供了学习、休闲场所;村集体每年要拿出近30万元承担村民所有的用水、有线电视、上网宽带等费用,逢年过节还发放各种福利。

“我们3年前搬到新房子,是两层小楼。今年家里种了3亩玉米,都是村里集体收回来的,也卖过了,一点儿都不用操心。现在我手头有钱了,想吃啥买啥,这生活跟城里人一样得劲儿。”66岁的田阿姨坐在新居前满足地对记者说。

放下架子、与民相亲 甘做群众贴心人

提起曾经的东太阳村,9岁的村民郑纪和直摇脑袋:“不到2000口人的小村分成好几派,吵来打去几十年,就没有过几天消停日子!干部村民你一派我一派,谁也不服谁,一到换届就打架,村支书谁也当不长!”

家不和万事不兴!最后苦的是全体村民。郑纪和告诉记者,那时候,村里大事小情没人管,主干道之外的大街小巷,全是坑洼不平的土路,一下雨泥泞难行;不通自来水,村民们喝的是黄汤水,还有一大半村民要到邻村去“借水”喝;交不起电费,路灯不亮,村里常年黑灯瞎火,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,村里的小伙子大都找不到媳妇。

放下架子,与民相亲。据村民介绍,从陈书记任职以来,每天早晨和傍晚六点半到八点这两个时段,它总会站在村出口处,村民外出或回来,书记都一个个打招呼,嘱咐寒暄,问长问短。春夏秋冬,一年四季,风雨无阻,从不间断。时间一长,村民们也都愿意主动与他拉家常,甚至是“清官难断”的家务事,也都要来给他说说,希望他能指路想个办法。谁家儿女找对象,谁家婆媳不和睦,谁家困难需救助,谁家老人有病要看望等等,他都了如指掌......

上世纪60年代曾在村里下乡插队的知青,现年70岁的退休老干部杨建辉故地重游,看到在那个火红年代付出青春放飞梦想的小乡村,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,昔日“吃黄汤水,走泥泞路”的景象一去不复返,取而代之的是“绿树成萌,花果飘香,专用供水,燃气入户,道路整齐,配套齐全”的现代农村社区,激动地说:“大海航行靠舵手,坚定信念跟党走,模范带头作表率,乡村振兴共奋斗!”

责任编辑:hf009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柘城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如有问题,请联系我们!

推荐阅读